据了解,我国农药毒性分为五级:剧毒、高毒、中等毒、低毒和微毒,以电蚊香片为例,按规定,蚊香要有毒性标志,但对于字体大小和醒目程度并未看到明确要求。
南京市农业大学植保院农药系副教授高聪芬告诉记者,菊酯类可以做农药,也被用来对付卫生害虫,对人的毒性是比较低的,影响不大。
南京市民钱先生曾遇到,家中晚上点着蚊香,一夜过去后发现,鱼缸里的鱼都死了。“对于鱼类来说,蚊香的毒性还是比较大的。”高聪芬还提醒消费者,如果家中养了这类宠物,在使用驱蚊产品的时候,可能要相对注意。在不少驱蚊产品的包装上,也不难看到有相关提醒。
应标明适用空间,避免有毒物质浓度过大
现代快报记者在走访时发现,多数驱蚊产品的包装上,都标明了点燃、使用时要注意通风,但只有一款驱蚊产品在包装明确写着,“使用房间大小:28立方米”,大多驱蚊产品并没有标明适用的空间。
“蚊香有毒的话,如果地方小,是不是浓度大了,毒性也大?”市民侯小姐说,她比较习惯用电蚊香液,不需要换蚊香片,比较方便。她认为,既然驱蚊产品有微毒,那么使用于多大的范围,用多长时间合适,最好说清楚,“夏天晚上开空调,肯定不常开窗通风,那点了的蚊香液有毒咋办?”但同时也有市民认为,这种使用空间指代的可能是产生驱蚊效果的空间,而非实际的适用空间,即对安全使用范围的提醒。
此前,网上曾流传着“蚊香能让人中毒”的说法,但专家认为,这里的中毒并非是菊酯类的作用,一些劣质的蚊香中会含有DDT、六六粉等有毒成分,如果室内通风不好,就很可能出现鼻黏膜炎症、喉部不适、头晕、头痛等慢性中毒症状。
对于一些企业明确写明适用面积、空间的做法,南京市疾控中心蚊虫专家郑一平认为,这是有必要的,“15平方米的房间,点一片电蚊香比较合适,如果放两片,那么室内的空气中化学物质的浓度就高了。”他还提醒消费者,在购买驱蚊产品的时候,如果使用房间面积很小,就要选择菊酯类含量低的,“对于适用面积,也应该有一个相关规定,标明清楚。”
郑一平提醒,市民在使用驱蚊产品时,要注意开窗通风,或者可以在人不在房间里的时候,先使用电蚊香灭蚊。
物理驱蚊比化学方式更安全
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物理方法灭蚊,光触媒、紫外线等“新式武器”纷纷进入消费者的视线,那么这些东西是否更安全呢?是否能起到相应的作用呢?
比如网上最热的两款手机驱蚊软件,此前央视《是真的吗》曾做实验证明,实际上两款软件都没有驱蚊效果。而光触媒、超声波等驱蚊新手段又是否靠谱呢?“市场上的驱蚊灯是利用一种波长为256纳米的光线,这种光线能吸引蚊子,然后再用高压电把蚊子电死。”郑一平说,这种产品有一定的效果,但选择性不强,还会招引其他昆虫,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。
但高聪芬则认为,化学物质灭蚊总归有一定的毒性,如果有合适的物理方式,物理灭蚊总比化学灭蚊要相对安全一些。
“中药驱蚊包”没啥效果
网上各种中药驱蚊包大行其道,市场上的驱蚊产品,化学的含有农药,物理的还没成熟,中药是植物的,无毒无害总可以吧?许多网友带着这样的心态纷纷购买中药驱蚊包。大多数中药驱蚊包都没有公布配方,网友对于使用效果也说法不一。但有一则微博发布了一种自制中药驱蚊包的方法:“丁香、艾叶、白芷、苏叶、薄荷、石菖蒲、藿香、金银花各10克,混合均匀装在纱布里(或者丝袜也行),18~20平方米的房间一包即可。”
这个配方靠谱吗?同仁医院中医科医生武建设表示,这个方子应该对过敏性鼻炎有作用,“这是芳香开窍的,对蚊虫没有太大效果。”武建设说,这种中药包虽然对蚊虫没啥效果,但佩戴之后对人也没啥坏处,如果有鼻炎或者感冒鼻塞,佩戴或者放在枕头边也是有好处的。
蚊子吸血规律
睡着后一小时和天亮前一小时
郑一平告诉记者,蚊子对人有两种危害:一种是骚扰人的正常生活,蚊子叮咬吸血后,很多人会去抓,一旦抓破皮肤就容易造成感染。另一种危害就是传播疾病。郑一平介绍说,从蚊子种类来看,像是淡色库蚊平时白天休息、晚上叮咬人或动物,它主要会传播乙脑炎;白纹伊蚊是蚊子中的“战斗机”,它叮咬人的时间与淡色库蚊相反,主要会传播登革热等疾病。“每年的6月和9月,是这种蚊子叮咬人的两个高峰期。”他说,还有一种中华按蚊,兼吸人和动物的血液,会传播疟疾等。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