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逢节假日,是学生放松的时候,也是网络成瘾的频繁时期。
面对网瘾,人们众说纷纭,家长在其教育上也存在着种种误区。这些曲解和偏差,对于网络成瘾的干预产生了误导,带来了种种困难,需要正视。
网瘾不是单纯的思想问题
网瘾案例 阳阳,大二学生,网瘾者。进入大学后,他从以前的佼佼者滑落到普通生地位,心里有种失败感,渐渐地沉溺于网络世界,并开始逃课。大一结束时,因多门功课不及格,学校建议其留级。阳阳的父母震惊了,他母亲到学校当着同学的面狠狠打了阳阳的耳光。
每逢节假日,阳阳回到家,父母整天对其训斥,要求他不得上网。阳阳感到分外压抑。一天晚上,他从家里拿了1000多块钱,在一家网吧鏖战三天三夜,又重新回到网络世界。
专家剖析
“认为网瘾是单纯的思想问题,于是,运用单一的说教。”专家指出,有的家长只靠打骂、限制活动来实施干预,其实是没意识到网瘾是一种身心疾病。特别是当青少年没有认识到其危害时,会导致家庭冲突更为严重,促使孩子更依赖网络。
网瘾更多地牵涉到潜意识中的情形压抑,以及神经系统的变化。因此,家长除关注外显行为外,需更多地深入到心理结构,采取针对性的方式,实施良性互动。在家庭中,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,留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及学习情况,并对孩子的上网时间、内容有所控制。
“许多家长认为,网瘾只是孩子的问题。”专家称,这也是认识误区。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出现,是家庭功能失调的信号。孩子的心理问题,与其家庭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,家长自身需有良好的教养方式。
网瘾其实是一种身心疾病
网瘾案例 小雷,今年16岁,网瘾患者。从初一开始,他就对网络游戏非常着迷。在游戏中,小雷感受到了“打败敌人”的成就感。
随着年龄增长,小雷对网络的沉迷愈加严重。父母被迫找来心理医生,由拒绝到配合,到再度痴迷,有一次,小雷逃学,在网吧与“弟兄们”连续作战了48小时,由此宣告心理治疗的失败。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